再别知乎
Updated:
之所以作别,是因为生了依赖,生了瘾;之所以再别,是因为之前尝试过离开,不过后来又回了去。我于2013年5月正式注册的知乎,却记不清当时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只是因为受其熏陶很多,在此闲逛很久,故想要一个清晰的结束。
来知乎的时候,也已经是知乎开放注册之后了,来之后的唯一遗憾,是知道知乎太晚。我想如果早一点意识到这么大的世界,我也许就能够早一点醒悟,不至于虚度青春。当时头脑中萦绕着一些挥之不去的问题,苦苦找不到答案。我以为那些问题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而知乎的引导,让我看到了更多的问题,而且可能比我原有的问题还要终极。在那里领略了实际圈子中无法接触的大神的风采,让我进一步反省自己的生存状态。在那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观,各自美好的世界之间偏偏互不兼容,矛盾重重,而知乎确确实实做到了把他们包容起来。我觉得这是一块有趣的地方,我对知乎寄予厚望。之前从未有哪一个网络社区能够深入我心,于是自然而然,我成了知乎的深度用户,乃至成瘾用户,课业闲散的时间都用来刷知乎了。以至于我聊天的很多话题,也是援引知乎回答。
那时候还相对清净,或者是因为我没有发现过多糟糕的地方。虽然零星地有一些怨言,但我还相信知乎的初心,相信知乎也和用户一样想让知乎更好。但慢慢意识到,知乎似乎越来越朝着社交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探究个人的问题增多,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个人推广现象。社交化确实能够留住很多人,但总觉得用这种方式吸引用户失去了知乎的格调。另外匿名故事开始增多,刚开始的时候也许是真实的,但后来的可信度越来越差。借用故事说明问题本无不可,但是回答问题的本意很容易因此偏移。故事是加赞的良方,但到后期,赞越来越来自用户的情感共鸣,以至于出现了用故事来骗赞骗关注的情况。——这些都很正常,符合人情世故,但窃以为这些事情不应该在知乎发生,或者即使在知乎发生,也应当为知乎所反对。知乎团队虽不能成为知乎社区的造物主,但是却有干预、引导的能力,不过他们没有做,也许他们根本不认为这对知乎来说可能是个顽疾。我们为什么不去浏览天涯的故事呢而去阅读知乎故事呢——因为对真实的期望。可是现在,期望没有了。知乎上有过这方面的讨论,但是讨论过后,什么都没有变。当不再信任对方,细微之事,都可能引发灾难。
其次是知乎的推广。人之所以弱小,在于趋势面前的身不由己。知乎不得不去盈利,而知乎能够想到的方法之一,是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知乎,让更多的人使用知乎。于是知乎尝试了一些封闭措施,有时候阅读更多答案的时候需要注册,同时利用其它渠道进行推广。其中一次重要事件是知乎创始人之一黄继新借非诚勿扰平台推广知乎。那期节目我看了几遍,深为黄继新的个人魅力以及对自己产品的挚爱所折服。但回过头来问,这样的效果真的好么?下面是用Google Trend做的简要统计:
[caption id=”attachment_258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知乎谷歌搜索趋势[/caption]
不是很清晰,只用来说明问题。在2013年知乎的受关注度大幅度提高(我也是那个时候进来的呢),不过用户质量如何呢?只感到知乎水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问题问得随意,这种问题就像调查问卷,不是出自疑惑,而是出自好奇,为了寻求响应;很多回答写的随意,这种答案只是为了发泄情绪或者换取赞同。我想知乎应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以使其越来越准确,想人生大概如此,每个人都会经历相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代表着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可能会有相似的答案,所以一些志愿者们在不厌其烦地修改问题。但是后来,重复的问题泛滥,私人问题泛滥,知乎上的知识难以围绕问题凝聚起来,涣散加剧了知识搜集的难度,知识密度降低导致了浏览的效益降低,访问的快感已经很弱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知乎社区了衍生了各种奇怪的功能,比如在知乎找朋友,在知乎做营销,我想大部分高端用户,其实都只想要一个单纯的知乎吧。
知乎的氛围出现了很诡异的变化。混乱的逻辑与粗鄙的言语开始增多,戾气如病毒一般在知乎传染开来,很多用户受其影响。一些用户希望在知乎上获得速成之法,也有些“聪明”的用户会迎合这种需求。知乎由是浮躁,由是功利。匿名用户提问与回答开始增加,不负责任的言论进而飙升。闲逛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听到一些吵闹,知乎已不是静谧的田园了。也许正因为此,最初的用户开始离开,或者改变了显示名字。没有仔细做过统计,只是感觉到很多深刻的文字变少了。也有些大V用户依然留在知乎,但有部分已然改变的了对知乎的定位,知乎已经沦落为一种宣传渠道了!想前段时间,知乎还有关于喷子的讨论,与其批判,倒不如反省,因为我感到自己以前也或多或少有过“喷子”的行为呢。不过知乎确实没有做好新手的引导,除了国家,他们也要为知乎的氛围恶化负一些责任。
由于关注我的人很少,在最初受关注的时候,总会有些开心。然而点开对方主页,总觉得有点奇怪,对方关注的人很多,关注他的人很少。原来他的动机不是我所认为的,赞同我的答案,而是为了“被我关注”,继而推销自己的东西。更有甚者,通过一些机器行为达到此番目的。有一次一个人多次关注我,我查看了他的主页,刷新一下,发现他关注的人一直飙升。隔了一两天再去看,却发现他关注的人变少了,关注他的人变多了,其中关键点在于,这人并没有回答什么问题啊。我才想明白其中的原理,这大约继承了微博上互粉的思想,这人关注其他人,也有很大可能被其他人关注。当其他人没有关注他时,他就取消对他们的关注,迭代,尝试,最终达到平衡。下面是此用户后来的截图:
[caption id=”attachment_2591” align=”aligncenter” width=”959”] 机器骗取关注[/caption]
这位用户在2天之内增加了1000个关注者,机器行为完成了原始积累。知乎好似微博啊!但这种现象的发生,究竟谁应当负责呢?我说不清楚,说不清楚的同时,还有一些不舒服。
上面写了一些知乎存在的问题,但真正让我离开的,却不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我慢慢清楚我想要的东西,是从知乎上得不到的。想要获取知识,但是知乎的知识太过零散,有些已难分真伪;想要接近真理,却发现真理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探索追求的过程;想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怀着此番动机打开知乎方式不对啊;想要单纯地娱乐,还是打游戏吧。另外回顾自身,还是希望做到线上线下人格的统一,虚拟世界有虚拟世界的讨论,但是自身修养格调应当统一。如今离开知乎,确定在一段时间之内不会再回来了。
——20140523于沉枫诗舍。